海关AEO认证中内部审计标准的误区:
误区一:审计就是企业原有的内审
海关AEO认证标准中对审计的要求是远超出这些传统审计工作的。简单来说,海关AEO认证标准中提到了三个审计,分别是:财务审计、进出口业务审计、符合性审计。排除一些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外,大部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及上市公司都会按年度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财务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这一项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不成问题。
但是针对进出口业务审计和符合性审计就不同了。其中进出口业务审计的目的是要求企业对上一年度进出口行为及报关信息进行合法性的验证。具体开展时,是需要根据企业产品的监管条件、海关监管方式、货物流向等因素确定审计目标,依据海关发布的与上述项目相适应的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根据海关业务流程开展审计工作。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求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对未来通关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既往通关项目有能力进行纠错;当发现违法违规情事时可根据海关稽查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及时申请主动披露,在享受海关政策红利的基础上降低违法违规风险。
误区二: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内审
海关AEO认证标准的确提到允许企业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审计工作,但是AEO认证标准原文还是“岗位或人员”,也就是说海关倾向于企业内设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并不鼓励聘请第三方机构。不少企业都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进出口业务审计及符合性审计工作,看上去有个审计报告似乎满足了海关的要求,但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隐患。海关在AEO现场认证时除了会询问审计工作如何开展之外,还会问到审计人员的资质和背景。让会计人员来审计报关人员的业务,我们先不说结果,就说这个逻辑关系就通不过。在外行审内行基础下的审计报告能否满足海关要求,不言自明。
误区三:只需出具审计报告
经常有企业向我们索取海关AEO认证审计报告的模板,一次都没提供过,这并不是没有分享精神,而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导致被海关扣分。其实规范的审计工作并不是撰写一份审计报告这么简单,审计报告只是近两周审计工作的最终结论,根据海关要求和审计工作的规范性要求,从审计计划到审计过程都需要留有相应记录,根据这些审计过程的记录才能最终形成审计报告。所以,海关审计人员会问你审计过程的资料在哪里,为什么只有一份审计报告?
在以往的进出口报关工作中,不少企业没有做好对报关单据的复核工作,把对单据的风险控制工作交给了海关,这样使得海关采用先审核再放行的工作机制,通关效率往往不高。但是现在海关通关制度改革之后,在放行前基本不做过多审核工作,而加大稽核力度把单据审核工作后置,放在货物放行之后开展,这样的模式对于没有做好通关前审核工作的企业来说极大的增加了风险。
在海关AEO认证标准中,要求企业适应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不仅要对所有进出口业务开展双岗制的复核工作,同时还要对已放行的单据进行稽核,相当于海关开展的稽查工作。验厂之家资深专家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及时查找并纠正已发生的通关差错、违规,开展责任追究,调整制度和程序,进而避免此类差错的再度发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从根本上解决海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