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价体系(ESG Rating Systems)作为评估企业综合价值的新工具,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中的长期风险。这些风险通常包括能源效率、工人安全和董事会独立性等问题,并具有财务影响。然而,在传统的财务审查中,此类风险往往被忽视。ESG评价体系的使用不仅仅能为投资者衡量企业的非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和长期价值创造能力提供决策参考,企业自身也能通过对比同行表现提升ESG 评级以吸纳更多资金。
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于2006年正式提出ESG概念,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确立了社会责任投资原则。此后国际组织和投资机构将ESG概念不断深化,逐渐构建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估方法,涌现出了MSCI、FTSE Russell、Sustainalytics、Dow Jones、Thomson Reuters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ESG评价机构。
ESG的发展现状
(一)ESG披露情况
《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显示,发布ESG相关的独立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2021年达1130家(数据基础为A股2020年年报),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26.9%;但2021年只有66家企业发布纯粹的ESG报告,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1.57%左右。
从披露企业的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披露数量为568家,披露率为48.67%,在各类企业中最高。民营企业的披露率较低,但披露数量展现出较快增长态势,从2019年的379家增长到了2021年的505家。
(二)ESG评分情况
《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展示了2020年全行业4276家企业ESG总得分及E、S、G各分项得分情况。ESG总得分均值仅为35.28,属于偏低水平;标准差为8.74,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很大,表明ESG的重视程度具有行业不均衡的特点,侧面反映出我国还需加强ESG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强对不同行业在ESG方面的鼓励和引导。
《中国ESG发展报告2021》显示,在ESG投资规模方面,近年来签署《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和《负责任银行原则》(PRB)的中国机构数量均呈逐步增加的态势,表明我国ESG投资规模不断扩张。截至2021年9月,中国已有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南方基金等在内的72家投资机构成为UN PRI的签署成员;签署PRB的中国机构已达21家,其中包括16家银行、3家保险机构和2家投资机构。
在ESG金融产品方面,近年来国内ESG主题指数和基金的数量稳步增长,但整体规模尚小。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国内共有“纯ESG”指数102只,主要包含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两大类。以“低碳”、“新能源”、“国家安全”和“国企改革”等主题为主的“泛ESG”基金251只(ETF基金61只),基金规模为3846.97亿元,其中指数型和混合型占比高达83%;“纯ESG”基金24只(ETF基金6只)、基金规模仅81.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