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价,是指从环境(E)、社会(S)和治理(G)三个层面来对企业进行综合考量,利用最优搭配的指标组合和评分比例进行打分,从而全面评判企业的发展绩效、长期发展能力和投资潜力,为投资机构进行投资选择和甄别提供指导。
目前,国内主流ESG评级机构包括Wind、商道融绿、华证、嘉实基金、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润灵环球、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等。不同评级机构的ESG评价体系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其中,Wind、商道融绿、华证、嘉实ESG评价体系在评价范围、时效性、数据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可作为投资决策分析过程中的有效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完整的ESG信息,构建投资组合时挑选出更优质的投资标的。
ESG评价体系产生背景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作为微观经营主体的企业不应仅着眼于经济效益,而要同时重视环境和社会双重绩效,这对贯彻新发展理念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逐渐在资本市场掀起一股热潮,倡导投资者除考虑传统财务收益之外,还要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因素多方位衡量企业的非财务绩效。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本是鱼水关系,资本市场对ESG的青睐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对ESG的重视,带动行业内外还未参与或者不知如何参与ESG的企业进入新发展赛道。基于ESG的评价也成为重要的非市场力量,持续推动着企业自身开展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能否达成既让投资者共享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成果,同时又能促进上市公司深刻转型的积极效应,取决于能否建立起有效的ESG评级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ESG理念的主流化意味着社会已经对企业运作的外部影响有了全新认识,对企业的价值评估有了新的标准。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资产管理行业落地,以及“十四五”期间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并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ESG管理理念逐渐成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载体。ESG既是企业发展的新契机,也是企业转型阶段的重大挑战。率先实现ESG理念与自身价值观、合规管理体系有机融合的企业,才能在新的发展浪潮中掌握先机。
然而,企业践行ESG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包括:第一,国内层面尚待建立统一的ESG指标体系。当前ESG信息披露的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已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对于负面指标的披露信息较少,侧重披露ESG相关的管理政策,较少披露执行方法、具体举措或执行效果;第二,ESG评级机构的评估标准缺乏统一性。由于不同评级机构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的定义与加权方式不同,使得同一企业在不同标准下的评级可能差异较大;第三,由于尚未全面强制ESG信息披露而导致ESG相关数据披露范围有限。ESG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仍需要宏观政策与行业规范的共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