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评级简介
ESG评级是一种综合考量企业在环境保护(E)、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G)三个维度上表现的评价体系。环境保护关注企业如何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员工、社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担当;公司治理则涉及企业决策透明度、高管薪酬、反腐败措施等方面。ESG评级通过量化分析,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转化为可比较的评分或等级,帮助投资者识别那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
国际ESG评级信息披露标准
披露ESG评级信息时,全球各地的组织制定有不同的标准,各经济实体可自行选择使用。这里列出部分组织制定的披露制度、ESG 标准等。根据KPMG、GRI、UNEP 和斯泰伦博什大学发布的《2016年可持续报告准则与政策的全球趋势》,截至2016 年,全球已发布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共有383个。
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有: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的环境信息披露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 GRI 标准
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的披露框架
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的可持续会计准则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跨国企业准则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 26000 社会责任指南
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
价值报告基金会(VRF)的综合报告框架
我国ESG评级信息披露监管框架主要以政府、监管部门、交易所、行业协会发布的一系列指引和政策为主,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以前),ESG理念形成与倡导自愿披露责任报告阶段。
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5年9月),社会责任报告和ESG报告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阶段。
第三阶段(2015年9月至今),进一步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和ESG报告披露制度阶段。
随着国际化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引领,我国的ESG 法规及监管体系迅速发展,为企业ESG管理和信息披露提供更为具体、明确的法规、政策和标准。
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主要参照标准有: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1 号——规范运作》
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2 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21 年修订)》
香港联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
香港联交所《气候信息披露指引》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2 年 1 月修订)》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号——主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中国国家标准《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GB/T 36001-201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4.0)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生态环境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总之,ESG评级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正深刻改变着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和企业的运营模式。面对这一趋势,投资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共同努力,推动ESG评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实现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